09 12 月 新生兒黃疸症狀護理及預防
導讀:新生兒患有黃疸常常使家長擔心害怕,然而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症狀要輕微,不需要過於擔心,但仍然要注意黃疸的後續狀況,若情況不明朗,則要盡速送醫。
一、嬰兒生理性黃疸症狀
1、 臉部胸腔明顯
新生兒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白眼球和口腔黏膜發黃,有輕有重。一般在臉部和前胸較明顯,但手心和腳心不黃。
2、 情況好無不適
第4~6天最明顯,足月兒在出生後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持續到第3週。在此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不適表現。
3、血中膽紅素低
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家長也要注意密切觀察。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黃疸比較輕,血中膽紅素濃度較低,不會影響小兒智力。
延伸閱讀:重視早產寶寶 父母正確護理
二、幼兒病理性黃疸症狀
1、嗜睡無力嗆奶

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
小兒黃疸可能發生在生後24小時以內,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後又出現黃疸,或黃疸進行性加重。發生時,小兒黃疸明顯加重,開始表現為嗜睡,吸奶無力或嗆奶,肌張力減退。
知識家:病理性新生兒黃疸還會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現,比如核黃疸。
2、死於呼吸衰竭
若治療不及時隨後可出現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部分患兒死於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兒常有智力障礙、腦性癱瘓等後遺症。
延伸閱讀:判斷寶寶大便健康 從顏色看端倪
三、觀察幼兒黃疸的方法
1、三早的重要性
產褥期的母親要充分認識三早的重要性(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出生30分鐘內開奶,開奶可使新生兒得到初乳,從而減輕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2、注意按需給奶
在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階段,保證新生兒能量充足攝入,則可使胎糞較早排出,而且建立腸道的正常菌群,從而減少膽紅素自腸道的吸收有利於新生兒黃疸消退。
知識家:同時必須保證充分的水供應,以防止血液的濃縮,造成膽紅素水平的升高。
2、多觀察勤測量
如果只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可以在家觀察;如果發現孩子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為重度黃疸,這時候就需要到醫院化驗了。
知識家:若發現孩子出生三天后出黃疸了,家長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
3、檢查化驗黃疸
很多時候,如果醫生感覺孩子不嚴重,通常可以用經皮測膽儀(大醫院一般都有這個儀器)粗略測一下(儀器碰一下皮膚就可以)。如果很嚴重,需要及時抽血化驗。
延伸閱讀:寶寶一歲前成長期 育兒全攻略
4、膽紅素的排泄
建議家長餵點葡萄糖水,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因為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泄。餵點乳酸菌製劑,可借助這些藥物,可以儘早使胎便儘早排出。
5、中藥清熱解毒
胎便裡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乾淨,黃疸會增高。可餵點中藥,利用中藥起到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
6、 多觀察大小便
嬰兒黃疸,除了吃喝,還要多觀察大小便顏色;若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若發現尿布被尿液染成特別黃的顏色,要趕緊送醫。
7、嬰兒護理積極
孩子除了吃好,可多做撫觸,有條件的還可以讓孩子游泳,游泳、水療等運動能達到促進黃疸消退,縮短黃疸持續時間,減輕黃疸對機體的不良影響的作用。
知識家:尤其要注意早產兒。
8、黃疸長不恐慌
所以很多家長只注意孩子露出的臉部不消退,心裡很緊張。其實只要身體上基本退了,問題不大。如果發現孩子全身都黃,一定要抓緊時間去醫院。
延伸閱讀:母乳與黃疸 媽咪們知多少?
四、新生兒黃疸預防護理
1、孕期注意飲食
胎黃常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而累及胎兒,致使胎兒出生後出現胎黃,故妊娠期間,孕母應注意飲食有節,不過食生冷,不過飢過飽,並忌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2、觀察黃疸色澤
女性若曾生過有胎黃的嬰兒,再妊娠時應作預防,按時服用中藥。嬰兒出生後就密切觀察其鞏膜黃疸情況,發現黃疸應儘早治療,並觀察黃疸色澤變化以了解黃疸的進退。
3、及早處理治療
注意觀察胎黃嬰兒的全身症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4、防止破損感染
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臟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知識家:需進行換血療法時,應及時做好病室空氣消毒。
5、考慮黃疸診斷
嬰兒出生後,即應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注意過早出現或過遲消退,或黃疸逐漸加深,或黃疸退後復現等情況,以便及早考慮病理性黃疸的診斷。
延伸閱讀:寶寶黃疸症狀照顧與識別要領
延伸閱讀:認識新生兒黃疸 預防及注意事項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未經同意,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