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新生寶寶一半以上身體發黃,通常未滿月寶寶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發生的機率很高,黃疸有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大部分寶寶屬於生理性黃疸,是不需要特殊治療的。 如何判斷寶寶黃疸症狀及照顧。哪種情況需就醫,是爸媽們關心的問題
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症狀識別
生理性新生兒黃疸症狀表現為:
1、新生兒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白眼球和口腔黏膜發黃,有輕有重。一般在臉部和前胸較明顯,但手心和腳心不黃。
2、第4~6天最明顯,足月兒在出生後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持續到第3週。在此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不適表現。
3、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家長也要注意密切觀察。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黃疸比較輕,血中膽紅素濃度較低,不會影響小兒智力。
病理性黃疸症狀表現為:
1、小兒黃疸可能發生在生後24小時以內,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後又出現黃疸,或黃疸進行性加重。
2、病理性新生兒黃疸還會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現,比如核黃疸。發生時,小兒黃疸明顯加重,開始表現為嗜睡,吸奶無力或嗆奶,肌張力減退。
2、如治療不及時隨後可出現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部分患兒死於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兒常有智力障礙、腦性癱瘓等後遺症。
觀察孩子黃疸的7種方法
1.早開奶
產褥期的母親要充分認識三早的重要性(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出生30分鐘內開奶,開奶可使新生兒得到初乳,從而減輕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日常餵養中,注意按需給奶,在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階段,保證新生兒能量及早充足的攝入,則可使胎糞較早排出,而且建立腸道的正常菌群,從而減少膽紅素自腸道的吸收,有利於新生兒黃疸消退。同時必須保證充分的水供應,以防止血液的濃縮,造成膽紅素水平的升高。
2.多觀察,勤測量
如果發現孩子出生三天后出黃疸了,家長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只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可以在家觀察;如果發現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為重度黃疸,這時候就需要到醫院化驗了。
3.不一定抽血化驗黃疸
一聽去醫院,很多家長最怕給孩子抽血。其實,很多時候,如果大夫感覺孩子不重,通常可以用經皮測膽儀(大醫院一般都有這個儀器)粗略測一下(儀器碰一下皮膚就可以)。如果很嚴重,需要及時抽血化驗。
4.吃喝要注意
建議家長餵點葡萄糖水,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因為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泄。餵點乳酸菌製劑(如媽咪愛、金雙歧等):借助這些藥物,可以儘早使胎便儘早排出。
因為胎便裡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乾淨,黃疸會增高。餵點中藥(茵梔黃顆粒),利用中藥起到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
5.拉撒要觀察
孩子黃疸了,除了吃喝,還要多觀察大小便顏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如果發現尿布被尿液染成特別黃的顏色,要抓緊時間去醫院。
6.護理要積極
孩子出生後,尤其是早產兒,很多新手媽媽不會餵養和護理。這些孩子除了吃好,要多做撫觸,有條件的還可以讓孩子游泳,游泳、水療等運動能達到促進黃疸消退,縮短黃疸持續時間,減輕黃疸對機體的不良影響的作用。
7.黃疸延長不恐慌
由於各種原因,很多孩子生理性黃疸時間延長了,這個時候,需要積極去醫院讓大夫檢查。
注意事項:所以很多家長只注意孩子露出的面部不消退,心裡很緊張。其實只要身體上基本退了,問題不大。如果發現孩子全身都黃,一定要抓緊時間去醫院。
新生兒黃疸預防與護理
(1)胎黃常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而累及胎兒,致使胎兒出生後出現胎黃,故妊娠期間,孕母應注意飲食有節,不過食生冷,不過飢過飽,並忌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2)婦女如曾生過有胎黃的嬰兒,再妊娠時應作預防,按時服用中藥。
(3)嬰兒出生後就密切觀察其鞏膜黃疸情況,發現黃疸應儘早治療,並觀察黃疸色澤變化以了解黃疸的進退。
(4)注意觀察胎黃嬰兒的全身症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5)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臟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
(6)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7)需進行換血療法時,應及時做好病室空氣消毒,備齊血及各種藥品、物品,嚴格操作規程。
新生兒黃疸家庭護理
1、嬰兒出生後,即應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注意過早出現或過遲消退,或黃疸逐漸加深,或黃疸退後復現等情況,以便及早考慮病理性黃疸的診斷。
2、注意觀察荒誕嬰兒的全身症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難、驚剔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及早發現重症嬰兒,及早治療。
3、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肚臍部及臀部的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資料來源:舜網-當代健康報、搜狐母嬰、育兒網、健康百科
媽媽育兒百科 整理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