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來電「告狀」,對孩子要有四種支持

老師來電「告狀」,對孩子要有四種支持


到底該不該問孩子,學校發生什麼事?

當家長第一次接到學校老師來電時,聽見老師訴說學校裡面的事情,經常會感覺有點吃驚。

那些事件,很難想像自己的孩子會是參與其中的人。聽完老師的描述,無論老師的建議為何,家長會陷入一種為難,到底該不該問孩子,學校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類似事情又發生了幾次,老師也重複告訴家長好幾次,家長也開始感到壓力,甚至感覺為難困惑,無法置身事外,一定會想要和孩子討論,到底發生什麼事。

親子教養

延伸閱讀:指正孩子錯誤時,注意孩子四種情緒反應

這無疑對孩子、對家長,都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如果要和孩子討論,家長一定要先有周全的想法,談話的目標,以及預想孩子可能的反應,才開始討論。

孩子一定是壓力串鏈下的最底端。

無論家長是否與孩子討論,孩子在學校一定已經受到某種規範,在行為當下可能有被制止、被約談、甚至被處罰,雖然每位老師的做法皆不相同,那對孩子來說就已經是一次溝通。

接著孩子回家後,若孩子沒有主動提起,可能孩子已經暫時遺忘,或是選擇暫不提起。因此如果父母決定要和孩子討論,一定要先有心理準備,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說法。

有心理準備,孩子有不同說法,而且不要急著打斷或反駁。

1、聽聽看孩子怎麼說

大多數孩子的說法和老師的說法會有些差異,並不是相反,而是孩子會透過他的觀點和視角,說出一些父母意想不到的話。

在孩子有限的認知當中,可能會把事情看得很單純、或是帶著比較片段的主觀想法,這會是個了解孩子的好機會,父母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和他溝通。別急著打斷或澄清,避免孩子未來抗拒溝通。

延伸閱讀:好欺負孩子不是乖,培養他面對衝突的勇氣

2、關切孩子在學校的遭遇

比起直接糾正其行為,更重要的是要先關心孩子的感受。這是父母無可取代的角色功能。孩子在學校公開環境下,一定比家裡感覺不安。

如果孩子在學校已經被約談或警告,回家後又要再次面對正經的討論,對尚未發展成熟的心靈而言,恐怖負荷太大。因此父母這時候先扮演白臉,給孩子抒發的機會,先同理孩子,有更高機率可以讓孩子打開心房。

3、溝通前後,與孩子站在同一邊

溝通時,善用三明治溝通法,先白臉、再黑臉、最後再白臉。

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比較短暫,睡一覺起就好了大半,但重點在睡覺之前,要確保最後是以抱抱、親密的對話當中結束溝通,不要讓孩子帶著充滿憤怒、傷心的感覺上床,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睡眠品質。

每次溝通結束時,無論是否達到家長期待的溝通成效,都要主動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與孩子站在同一邊,因為終究孩子還是需要父母的愛和鼓勵,才能滋養成長改變。

延伸閱讀:孩子受挫折勿指責,要當孩子的避風港

1、與孩子共同商討未來可行的處理辦法

面對困難,父母可以提出建議,但不要期待孩子一次到位就能學會做到。

給孩子有強化問題解決能力的機會,父母需要讓孩子有被信任的感覺,使孩子即使在情緒不佳的狀況下,了解自己仍有能力下次做得更好,而且父母是相信他的。

這樣一來,親子之間的溝通才能就事論事,而不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價值的觀感,甚至漸漸失去上學的熱忱。

父母可以提起自己的親身經驗,但要以孩子可以聯想理解的範圍內做比喻。盡量避免拿其他孩子做比較,或是將父母的焦慮和失望摻入初步溝通。

學校是孩子社會化的關鍵環境

學校提供了家裡所無法提供的人際互動經驗、團體規劃、問題解決機會等,孩子一定會遇到困難,而困難不單是教育的機會,更是拉近親子關係的機會。

延伸閱讀:孩子抗拒上小學,學校對孩子是生活巨變

本文由【All That We Care】【初和心理諮商所】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許嬰寧心理師

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曾任台大、北醫、東吳諮商心理師,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諮商心理教育研究所。專長為人際困擾、親子關係、情緒議題等。興趣為旅行、路跑及鐵人三項,著有暢銷作品「誰沒有內心戲」一書。

初和心理諮商所

台北知名心理諮商所,有多位資深專業心理師,服務範圍包含個別諮商、伴侶諮商及親子諮商,透過安全且專業的服務,處理人際、婚姻、睡眠、焦慮、憂鬱、兒童發展以及關係議題,陪伴個案走出低潮。

圖:pexels 作者: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