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正孩子錯誤時,注意孩子四種情緒反應

指正孩子錯誤時,注意孩子四種情緒反應


孩子到底懂不懂「我錯了」

孩子最初是怎樣了解「我錯了」,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

孩子怎麼學會:哪些行為之後會被打斷,被賦予評價和指導,然後孩子說出這三個字「我錯了」?這表示將會面臨怎樣的責任?父母會有怎樣的反應模式?孩子通常會得到怎樣的對待?

每次做錯後,孩子通常會有什麼感覺?焦慮?難過?羞愧?

這是一整套的,包含觀念和情緒。絕對不是單純「我錯了」三個字。

親子教育

對於幼兒,甚至是青少年來說,這是學習來的過程,透過經驗累積,制約和自我保護,他從照顧者、父母和權威者的反應和對待方式當中,學到一整套的「我錯了」概念和因應模式。

所以父母應該先站在孩子角度,試想「我希望孩子得到怎樣的認知和情緒?」,才能拿捏自己教導孩子的方式。

延伸閱讀:好欺負孩子不是乖,培養他面對衝突的勇氣

明明父母很用心在教育教導,也有即時指出孩子的錯誤,並教導如何改善,但若還是發生偏差行為,那麼,常見的偏差行為來源有:

1、過度的羞愧感

當「我錯了」引發了孩子的羞愧時,孩子會開始長出自責的感覺,過度的自責容易導致孩子長大後害怕嘗試新鮮的事物,害怕從事沒有把握的事情,甚至在團體當中無法表達自我,嚴重者可能影響未來親密關係建立,因為即使在最親密的愛人(父母)面前,自己認為(認知)自己相當不完美,而影響安全感建立。

2、過度的恐懼

當「我錯了」伴隨大聲地斥責、突然的體罰等,都會引發恐懼。孩子對於恐懼的耐受度比較低,對大人而言可以接受的音量,對孩子來說可能像是天打雷劈一樣。

恐懼會讓孩子自然產生逃避的自我保護,如果不能妥善調節,就像訓練動物的時候一樣,孩子自然會去躲避可能被處罰的情境,但也會造成和照顧者的疏離、防衛和保留。

延伸閱讀:優秀孩子為何憂鬱?因為父母不懂他

3、過度的社會比較

當「我錯了」帶來過度的社會比較,爸媽將別的孩子的行為表現當作標的時,如果孩子消化不理想,會影響自信心,也會因為想要得到照顧者或權威者的肯定,而內化競爭心態,而影響團體生活品質。孩子可能了解他錯了,但他無法仔細消化錯誤原因,而是過度在意社會比較的結果,仿佛任何好的表現都只是為了展現似的。

4、過度的焦慮

當「我錯了」帶給孩子過度的焦慮時,孩子容易處在經常坐立難安的狀況,焦慮的孩子容易有咬指甲、吃睡不正常的現象,甚至容易影響他的注意力,經常需要擔心自己是否會被責備的孩子,注意力難以集中,更容易出錯被罵,形成惡性循環。

嚴重者,就算表現良好,也無法為自己感到高興,因為太焦慮,深怕下次表現又不理想,因此經常都在為未來提心吊膽。

父母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並不難,最困難的是情緒處理和情緒調解。

父母有義務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更有義務要引導孩子處理被處罰後的情緒,引導他們調適合理的羞愧、害怕、抗拒。

處理得好,孩子將學會面對本身的弱點和挫折感;處理不好,孩子會累積內在的焦慮,自責和逃避,甚至演變成隱瞞和防衛,爸媽最頭痛的說謊和反抗。

別只是告訴孩子你就是不對,還要注意孩子後續的情緒反應。

真正了解自己錯了的孩子,是會難過的。

延伸閱讀:情緒勒索是可以改變的

本文由【All That We Care】【初和心理諮商所】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許嬰寧心理師

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曾任台大、北醫、東吳諮商心理師,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諮商心理教育研究所。專長為人際困擾、親子關係、情緒議題等。興趣為旅行、路跑及鐵人三項,著有暢銷作品「誰沒有內心戲」一書。

初和心理諮商所

台北知名心理諮商所,有多位資深專業心理師,服務範圍包含個別諮商、伴侶諮商及親子諮商,透過安全且專業的服務,處理人際、婚姻、睡眠、焦慮、憂鬱、兒童發展以及關係議題,陪伴個案走出低潮。

圖:pexels 作者: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