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閱讀是最省錢、省時、省力的腦部開發課程
不論富有或貧窮,不論家長自認有沒有能力教導孩子認知,只要家長願意幫孩子建構豐富的閱讀環境,常常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家中經常有童書,廣泛的閱讀內容,就能夠刺激孩子腦部神經細胞的發展
念故事書能促進大腦發展的原因,原來是…
已有大量的證據顯示,盡早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可以促進孩童的語言能力以及未來的閱讀能力,進而幫助孩子就學後的學業成就。然而,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倒底如何能促進大腦的發展?
美國兒科醫師Dr. John S. Hutton醫生及其同事近年發表了一項新研究,他們藉由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觀察到幼兒在聽讀故事時,其大腦的真實活動狀態。
研究團隊招募了19名3-5歲健康的學齡前兒童,這些孩童有37%來自低收入家庭。研究的進行方式是讓孩童聽一段適齡的故事,同時對其大腦進行功能性磁共振掃描。然後,比對負責發展語言和理解故事的大腦區域活動。
結果發現,家庭閱讀環境較豐富的孩童,其大腦負責語義處理的部分更加活躍。這一區域是在幫助我們從語言中分析意義,對於發展語言、文字乃至自主閱讀都極其關鍵。研究中的家庭閱讀環境指標包括,親子共讀頻率、家中書籍數量、以及書籍種類的豐富程度。
研究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孩童只是聽故事,但孩童腦部與圖像有關的視覺區域也被活化,似乎孩童在”聽”故事時,同時能夠「看到故事」。這種功能稱之為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這個功能很重要,當孩子們從閱讀圖畫書在進展到文字書時,他們必須想像文字背後發生的故事,才能幫助自己理解文章的涵義。這也肯定了想像力的無價角色。
不論貧富,有豐富的閱讀環境,就能在家活化孩童腦部發展
另一個重要的結論是,孩童腦部活化的程度,與家庭收入如何,或是父母親有無額外教導孩子認知技巧(例如認識數字形狀)等無相關,但與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有正相關。
也就是,不論富有或貧窮,不論家長有沒有能力特意教導孩子認知,只要家長願意幫孩子建構豐富的閱讀環境,包括常常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家中經常有童書,提供廣泛的閱讀內容唸給孩子聽,就能夠刺激孩子腦部神經細胞的發展,且讓大腦內不同功能區域有較多的連結,如此就能幫助孩子未來的閱讀能力與學習能力。這點,對許多低社經地位的家庭,意義更為重。
早期認知發展落後 可能影響日後學習表現
2016年衛福部國健署出版的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書中指出,孩童出生的第1年是其神經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兒童日後的認知能力奠定基礎,如果兒童的早期認知發展落後,他們在日後的教育階段有可能進一步落後。
證據顯示,早期認知能力發展與之後的學業成就、收入和健康具高度相關。就資源分配而言,已知台灣家庭條件在財富、生活條件、教育程度、支持性的家族及社區網絡、社會資本及教養技巧等方面有所不均,並會影響至下一個世代。
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母親的教育程度和是否經常唸書給三歲的孩童聽有顯著落差。教育程度大專以上的母親唸書給孩童聽的比例是小學教育程度母親的5倍;國中學歷母親的3.4倍,以及高中學歷母親的1.8倍。
這可以部分歸因於較高學歷的父母較有能力唸書給孩子聽,也更相信引發孩童對故事和文字世界的興趣,具有其價值。
由國家來為每個孩子建構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
然而,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因種種原因還沒有開始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孩子的機會在哪裡? 如果有一個國家政策,讓每個孩子都能從新生兒時就開始在嬰兒室領到一本書。
接續每次健兒門診,除了有健康的疫苗之外,也能領到一本適齡童書當作心靈疫苗,再透過兒科醫療人員將親子共讀的觀念和方式指導給家長,不僅可以為孩子累積家中的童書,也能提升家庭共讀頻率。
參考來源:Hutton JS, Horowitz-Kraus T, Mendelsohn AL, DeWitt T, Holland SK.Home Reading Environment and Brain Activ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Listening to Stories. 2015. PEDIATRICS, 136:467
圖片來源:來自圖庫pixabay
本文作者:吳淑娟 醫師 (台灣醫起育兒愛閱協會理事長&博愛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
本文出處:【醫起育兒網】
兒科主治醫師吳淑娟
[vc_row][vc_column width=’1/6′]
「醫起育兒愛閱協會」,協會宗旨是「從生命最初一千天開始,以孩子與家庭為核心,透過以「共讀為醫囑,童書為處方」,期為每位孩童建構健全身心發展所需之家庭關係及家庭功能,及為每位孩童謀取最佳利益。」邀請更多有相同理念的朋友,醫起育兒愛閱![/vc_column][/vc_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