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私處護理 防止惡露感染

產後私處護理 防止惡露感染


導讀:孕婦在生產的時候容易因為在過程造成陰道撕裂傷口,產後惡露如果護理不當,非常容易造成陰部感染及水腫,傷口癒合不易。媽媽產後要如何正確做好月子,護理避免陰道發炎呢?一起來了解看看吧!

一、正確清除產後惡露

1、每日觀察惡露

正常惡露一般經過4~6周乾淨,產婦產後應每日觀察惡露的量、持續時間、顏色和氣味,發現有異常,及時給予相應的處理。

小百科:若惡露量多或慢慢減少後又突然增多,紅色惡露持續時間較長,應到醫院就診。

2、確認子宮復原

首先排除有無胎盤胎膜殘留。若有殘留可及時清宮;若沒有殘留可能因為子宮修復不良引起,應加強休息和營養並可以服用一些促進子宮收縮的藥物和針劑。

小百科:若發現惡露顏色灰暗欠新鮮或有臭味,且子宮有壓痛時,則說明子宮合併感染,應及時請醫生檢查,用抗菌藥物控制感染。

3、避免受到感染

產褥期因子宮復原,促使惡露從子宮及陰道排出,每天收拾惡露雖然很麻煩,但為了不使陰道、子宮受細菌感染,一定要謹慎從事認真去完成這項工作。

傷口護理

媽媽產後要做好正確下體傷口護理,避免感染!

小百科:衛生棉要用醫院消毒過的,出院後也可以準備一些從市場上買來的消毒棉和消毒紗布墊。

4、千萬不要坐浴

夏天產後3天、冬季產後一周以後洗浴,每天1次,最好溫水熱水淋浴。千萬不要坐浴。如果惡露量大且有味及早就醫。

5、便後清潔乾淨

處理前先去大小便後把手洗乾淨再處理惡露。如果誤用一塊衛生棉擦拭2次或從肛門方向向前擦試,2次或從肛門方向向前擦拭,易造成陰道大腸桿菌感染。

小百科:這常常是引起產褥熱、膀胱炎及腎盂腎炎的原因,所以處理惡露時一定要格外小心。

延伸閱讀:產婦須知:緩解各種產後疼痛

延伸閱讀:坐月子(產褥期):護理及預防感染

二、正確護理下體傷口

1、陰部保持清潔

不論是自然撕裂還是切開的傷口,一般都可在3-5天癒合,每天要用溫開水沖洗。為防止傷口污染,每次便後用消毒棉擦拭沖洗外陰,應該由前向後擦拭。

小百科:注意勤換衛生護墊,避免濕透,浸濕傷口。

2、避免傷口血腫

產後最初幾天宜採取右側臥位,促使傷口內的積血流出,不致形成血腫,影響癒合,也可防止惡露中的子宮內膜碎片流入傷口,日後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

小百科:傷口水腫時在拆線前縫合線勒得很緊而疼痛,可用95%酒精紗布或50%硫酸鎂溶液局部熱敷。臥位時盡量將臀部抬高利於體液回流,減輕傷口疼痛。

3、防止傷口裂開

解便時宜先收斂會陰部和臀部後坐在馬桶上,可有效地避免會陰傷口裂開。大便時不可憋氣用力擴張會陰部,便秘時可用開塞露或液狀石蠟潤滑直腸和肛門。

小百科:會陰傷口拆線後頭2~3天,避免做下蹲、用力動作;避免摔倒或大腿過度外展而使傷口裂開。

4、避免傷口感染

當傷口出現腫脹、疼痛、硬結,並在擠壓時有膿性分泌物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生素,拆除縫絨,以利膿液流出。

小百科:局部採用1:5000高錳酸鉀溫水坐浴,或用清熱、解毒、散結中藥煎液清洗傷口;局部進行理療,也可促進傷口癒合。

5、術後注意飲食

術後1週內,最好進食少渣飲食,如牛奶、藕粉、蛋湯、米湯、稀粥等半流質食物,以防形成硬便難以排出,影響會陰傷口。便秘時,多吃些香蕉有利於通便。

小百科:飲食上應注意補充蛋、瘦肉,促進傷口修復;多吃新鮮青菜和水果,多喝豬蹄湯等湯飲,除細糧外應吃些粗糧,不吃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延伸閱讀:坐月子洗頭洗澡 產後媽媽必看

延伸閱讀:產後惡露:產婦護理須知

三、如何對待產後陰道炎

1、不明原因瘙癢

每天用溫水清洗外陰兩次以上。每次洗後在外陰部塗抹止癢劑。如無好轉,立即去醫院查找病因。

2、患滴蟲陰道炎

每天可清洗2次左右。選用偏酸性清洗液,防止滴蟲生長。不僅要清洗外陰部,同時還需清洗陰道。

3、黴菌性陰道炎

每天清洗2次左右。選用鹼性清洗液,防止黴菌生長。外陰部和陰道同時清洗。

4、子宮頸內糜爛

每天清洗1-2次。採用電熨治療後1個月內避免盆浴和陰道沖洗。子宮頸放藥後禁止坐浴。

延伸閱讀:孕婦子宮保健及傷害禁忌

延伸閱讀:產後惡露出血 如何乾淨復原?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未經同意,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