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冬天寒流來襲,氣溫下降不少,這時家長們除了要多注意寶寶的保暖工作之外,還要特別觀察嬰兒的皮膚狀況。畢竟幼兒的皮膚比較脆弱,容易有乾裂的狀況,甚至是引發凍瘡。以下告訴父母如何預防寶寶凍瘡。
一、凍瘡的定義以及介紹
1、局限性皮膚炎
凍瘡是寒冬或初春季節時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膚炎症損害。好發在肢體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鼻尖、耳邊、耳垂和面頰部。
2、皮膚耐寒性差
現代醫學認為凍瘡是因為患者的皮膚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襲,使末梢的皮膚血管收縮或發生痙攣,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使得氧和營養不足而發生的組織損傷。
知識家:中醫學認為凍瘡是由於陽氣不足,外感寒濕之邪,使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而發病。
二、為何寶寶易產生凍瘡
1、寒冷氣候因素
包括空氣的濕度、流速及天氣驟變等。潮濕和風速都可加速身體的散熱。當溫度低於10℃時,皮下小動脈遇冷收縮,靜脈血液回流不暢,血管中的液體滲入到組織間隙形成局部水腫。
2、全身體表較大
寶寶的體表面積與公斤體重之比相對成年人來講較大,使寶寶皮膚散熱快、耗熱多。寶寶皮膚的血管系統發達,尤其是顏面、雙手的血管異常豐富。
知識家:血管網貼近表皮,皮膚對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比較敏感。
3、外在穿著影響
例如鞋子或襪子穿得過緊、長時間站立不動及長時間浸在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熱量減少導致寶寶凍傷。
4、生理結構因素
寶寶皮膚組織的含水量比較成年人高,這也是寶寶容易發生凍瘡的一個原因之一。也因為含水量較高,因此當寶寶面對低溫時,皮膚中的水分易影響血液循環。
三、凍瘡對嬰兒身體危害
1、紫紅水腫斑塊
寶寶的手腳比其他孩子更冷,並會出現一塊塊的紫紅色水腫性斑塊,自覺瘙癢、灼熱或疼痛,受熱後瘙癢加劇。凍瘡在初起時往往不被察覺。
知識家:等到手腳感到刺癢、灼痛時,輕微凍瘡即已形成了。
2、加強局部保暖
若即時採取措施,加強局部保暖,還能使凍瘡逐漸好轉,但如果防凍保暖不即時,凍瘡還會加重。緊接著,局部皮膚變成紫紅色,紅腫而且有硬結。
3、形成水皰潰爛
當感覺刺癢、灼痛、脹痛時,就不易治療了。繼續下去便會在寶寶皮膚形成水皰或潰爛,表面有滲出液,並往往伴有感染發炎。
4、導致組織壞死
在寒冷潮濕的情況下,人體局部組織的溫度在0~10℃時,就能發生凍瘡,輕微凍傷病理改變主要在表皮或真皮,嚴重凍瘡還可傷及肌肉或骨骼,甚至導致局部組織壞死。
四、預防幼兒凍瘡的方法
1、潮濕加重寒冷
出門前,檢查一下孩子的帽子及手套是否戴好。同時還要摸一摸孩子的內衣、鞋墊及襪子是否潮濕。如果濕了,要及時更換,因為潮濕會加快、加重寒冷引起的損傷。
知識家:記住,一定要保持孩子的鞋每天都是乾燥的。
2、進行耐寒鍛鍊
平時要經常進行耐寒鍛煉,堅持戶外活動,可常常搓手、搓腳、搓臉,改善凍瘡好發部位的血液循環,增加肌體的耐寒力,以抵禦外寒。
3、局部溫水浸泡
當天氣太冷時,戶外的活動時間要短。變換季節時,應注意保暖。平時也可進行局部冷溫水浴,即將雙手或雙腳在10℃的冷水和38℃的溫水中交替浸泡。
4、血液循環暢通
經常換洗鞋襪,以保持乾燥、清潔。鞋襪、手套的大小要合適,不能過緊,使血液循環暢通。手腳的暴露部位可抹些凡是林或綿羊油,防止皮膚龜裂。
五、局部按摩可預防凍瘡
1、手雙摩擦按摩
兩手合掌,反复搓摩,使手部發熱,左手緊握右手手背用力摩擦一下,接著右手緊握左手手背摩擦一下,反復相互共摩擦15~20次;。
2、腳心與腿按摩
坐床上,屈膝,腳心相對,左手按右腳心,右手按左腳心,兩手同時用力。坐床上,腿伸直,兩手緊抱大腿,用力向下擦到足踝,然後再擦雙大腿。
知識家:按摩與摩擦各15~20次。
3、手臂按摩摩擦
右手掌緊按左手腕裡邊,用力沿內側向上擦到肩膀,再翻過肩膀,由臂外側向下擦到左手手背,這樣為一次,共做15~20次。右手做法與左手相同。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圖片來源:來自圖庫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