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育兒百科

媽媽育兒百科,提供嬰幼兒健康照顧及教育,媽媽懷孕知識及飲食營養,親子關係,小孩教養,婚姻經營,單親教育,美容保養,生活保健知識與讀者分享,豐富你的人生。

Facebook專頁 Google+ Plurk噗浪 Email訂閱 RSS訂閱
  • 育兒須知
  • 孕婦須知
  • 親子教養
  • 生活保健
    • 運動健身
    • 健康飲食
  • 生活百科
    • 居家風水
  • 婚姻經營
    • 單親家庭
  • 時尚女人
    • 單身男女
  • 法律教室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育兒須知 / 孩子遠離性侵 家長教育務必確實!

孩子遠離性侵 家長教育務必確實!

2013-08-21 由 蔣 莉蓁

導讀:近年來,幼童性侵事件逐年攀升,讓家有幼兒的父母擔心不已,但父母不可能時時待在孩子身邊保護他,這時候就應該教育孩子基本的保護措施,讓他學習保護自己遠離危險。今天就讓小編跟您分享遠離性侵犯的教育方法。

一、分辨好壞的接觸

1、良好的觸摸

告訴孩子在生活中我們會親吻擁抱,表達我們的親密關係,父母的朋友同事在表達對孩子喜愛的時候也會與孩子有身體接觸,這樣身體接觸讓我們感受到愛與被愛,是好的接觸。

兩性教育

從小要給寶寶正確的性知識

2、不好的觸摸

如果成人與我們身體接觸的時候,成人身體的某個部位(手、生殖器)在孩子身體的隱私部位反復觸摸或者摩擦,這就是不好的接觸。當孩子遭遇不好的接觸時,要立即離開這個成人,並把事情告訴父母。

延伸閱讀:男童性教育:父母分工專家給建議

二、依年齡來做教育

1、2歲至4歲

保護隱私部位。告訴孩子除了他自己、父母或者醫生(或者其他特別親密的人)之外,任何人都不應該觸摸他的隱私部位。如果有人這樣做,告訴父母。

2、5歲至8歲

尊重孩子感受。如果孩子對別人的擁抱或親吻感到厭惡或不快,請支持孩子的做法,向對方解釋孩子現在不想被抱,請理解。

3、滿9歲以上

孩子逐漸長大,可能出現來自同齡人的性騷擾,孩子自身的發育也讓侵犯者更加有機可乘。找機會和孩子談談這方面的事,也可以來個“頭腦風暴”,研究在各種不舒服的情況下如何脫身。

延伸閱讀:寶寶性教育的六大提醒

三、父母教育的方式

1、強化隱私觀

家長需要在生活細節中強化身體隱私的概念。爸爸媽媽和祖輩,不隨意談論、觸摸孩子的生殖器官;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做到不隨地大小便;儘早教會孩子自己便後擦屁股,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學會自己洗屁屁。

2、定義性侵害

性侵害其實比我們想得更複雜,除了我們已知的身體接觸所引發的傷害,還包括訴諸於感官需求的行為,比如強迫孩子看色情圖片、電影,故意對孩子講非常下流的話,這也是屬於性侵害。

延伸閱讀:兒童性早熟問題 家長應重視

延伸閱讀:幼兒性別教育 正確觀念及方法

四、遇到性侵的處理

1、設法去逃離

與他人的接觸中,如果判斷出了是不好的接觸,儘快冷靜下來,然後想辦法機智地離開。

2、別激怒對方

不要激怒侵犯者,這樣會給自己帶來生命危險。

3、需告知父母

如果被性傷害,要做三件事情:立即告訴爸爸媽媽、報警、到醫院檢查身體情況。

4、先保護生命

如果力量無法與侵害者抗衡,也沒有機會逃離,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先順從罪犯,保護好自己的生命。

延伸閱讀:對孩子性教育的時機與方法

延伸閱讀:注意!別把孩子裝扮成「小大人」

文章部分摘自父母會育兒網 新浪育兒 搖籃網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未經同意,嚴禁轉載。

您可能還會喜歡這些文章

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

  • 男童性教育男寶寶性知識 父母分工教育
  • 幼兒性觀念重視孩子性教育 兩性觀念要正確
  • 男童性教育:父母分工專家給建議
  • 寶寶性教育的六大提醒

分類:育兒須知, 親子教養 標籤:兒童兩性教育, 孩子性知識, 寶寶性教育, 小孩性觀念, 幼兒性別教育

聯絡本站 :生活專家。 寵物百科。法律顧問:沛揚聯合律師事務所。

免責聲明:本網站資料,為網路資訊收集整理,僅供參考用途,並不取代醫師、治療師、護理師的專業意見。如須尋求醫療診斷,請向專業醫護人員諮詢。



這些文章你或許會喜歡!

這樣很帥! 八歲弟跳八家將 Q樣萌翻人氣夯

這樣很帥! 八歲弟跳八家將 Q樣萌翻人氣夯

冬天保暖:寶寶低溫燙傷處理

冬天保暖:寶寶低溫燙傷處理

怎餵幼兒吃藥?醫生建議:空針筒餵藥最安全

怎餵幼兒吃藥?醫生建議:空針筒餵藥最安全

生育計畫:孩子年齡差距小好不好?

生育計畫:孩子年齡差距小好不好?

了解嬰幼兒斜視原因及治療方法

了解嬰幼兒斜視原因及治療方法

夏季照顧寶寶溫馨提醒

夏季照顧寶寶溫馨提醒

管教小孩踹趴在地 路人喊救命

管教小孩踹趴在地 路人喊救命

媽媽育兒百科

© 2018 媽媽育兒百科 ·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法律顧問:沛揚聯合律師事務所,認識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