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製造的危機感,孩子為何會收不到?

父母製造的危機感,孩子為何會收不到?


大人看到小孩當前的行為,很是替他憂心,所以我們想告誡他,希望他能好好想想自己的未來。

「整天一直玩又不好好念書,成績那麼差,以後考不上大學怎麼辦?」

「一直偷拿別人的東西,總有一天你會被警察抓走,你的人生就毀了!!」

理論上來說,如果一個人真能意識到自己有危機,從而警醒過來而投身努力,那就是大家常說的:「危機就是轉機」。

兒童氣質

但有個重要的前提是:你口中的危機,能夠確實讓他徬徨失措,讓他無法再用舊模式去因應嗎?

如果無法讓危機「到位」,你去製造危機感,反而更會強化他慣用的逃避模式去因應,讓他的舊模式更為固著。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當你對整天關在房間的孩子說:「以後大學考不上怎麼辦?」他會怎麼反應呢?十之八九會關上房門,不聽你嘮叨之外,遊戲還玩得更兇更久,連吃飯時間都不願意走出房門。

因為,這就是他一直以來面對「危機」的方式。他早就以此來面對「成績不理想、學業沒興趣、茫茫沒未來」的危機,用遊戲的快樂和成就感去遺忘這個危機。

你以為他沒看到危機,事實上,他可能內心比誰都清楚,只是他抗拒去承認。

延伸閱讀:父母讀懂青少年不安與叛逆的心

你製造的危機感無法讓他徬徨失措,主要原因有三個:

1.這是你認為的危機還是他認為的危機?

如果追求學業成績一直都不是小孩內心的需求,就算功課爛,也不會被他認為是危機(頂多覺得有點丟臉)。危機要建立在需求之上。例如:很想交男朋友的少女,如果臉上長出痘痘,對他來講就是危機了(但對父母而言可能不是,父母很難理解長痘痘為什麼會讓孩子反應這麼大)。

你想推動孩子改變,用剝奪其需求來製造危機(例如:把電腦砸了),這也是不可行的。因為危機「明顯」是你製造出來的,要怎麼解決危機?只好解決父母你了….(就是跟你大呼小叫、摔東西)

2.你說的未來太遙遠

孩子等待酬賞的能力通常比大人弱,年齡越小能等待和計畫的時間就越少。如果他自小沒有養成思考計畫與實踐計畫的能力,要他跟你一起看向遙遠的未來就更難了(沒錯,這個能力需要特別培養。以前的青年不用特別培養是因為他們一直很有生存危機感)。

對一個兒童青少年說大學的事,其危機感可能不如「要是明天手遊抽不到大禮包該怎麼辦」。對一個缺少計畫思考的青少年來說,以一個學期當作目標區間可能接近他的極限了。

3.防衛機轉

心理學上所稱的防衛機轉,是指人類在面對焦慮情境時,在心理上所做的調適機制,以此來降低壓力和威脅感。但這機制通常不是讓人去正面面對問題,反而容易讓人逃避問題。

延伸閱讀:幫助孩子渡過負面情緒,從聊天開始

你製造的危機感常會被以下幾種機轉給「化解」:

I. 否認:

否定當前的情況會造成危機。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可能的風險。認為衰的事情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即使發生,自己一定有能力去逢凶化吉。青少年常不顧危險做一些衝動的事情,就是運用此種防衛機轉。

II. 合理化:

將危機的情況以掩飾的方式重新詮釋,告訴自己「沒那麼糟」,但就旁人看來可能像是自欺欺人的說法。例如:「我這次是因為粗心才成績不好,跟我念書時間太少沒有關聯」、「我只是不想成為讀死書將來成不了大事的人」

III. 隔離:

把負面的情緒隔離掉。所以你說的危機,在他心裡並沒有引發什麼情緒。他聽完後只說:「喔,我知道了」,接下來依然故我。因為那些話對他而言就像「等等記得下樓吃飯」那樣的「平淡」。

IV. 壓抑:

你觀察到他可能失敗的線索,對他來說有點痛苦,於是選擇性遺忘,隔天可能就記不起你話中的細節,只記得「我爸媽昨天好像叫我要好好念書」這種不痛不癢的結論。

事實上,要利用危機感來驅策對方並非不可行,但需要一些條件配合,而且要留意它可能帶來的其他效應。下一篇文章,將實際討論如何運用危機感。

延伸閱讀:寧願孩子恨自己,也不要他不成器?

本篇文章由【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林維信心理師

作者簡介|林維信

諮商心理師,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議題,經營粉絲頁「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議題,經營粉絲頁「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