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讀懂青少年不安與叛逆的心

父母讀懂青少年不安與叛逆的心


許多大人會苦惱於,明明關心也沒少,也盡可能做到公平,為什麼孩子上了國中、高中,常悶悶不樂?問他需求意見要死不活,抱怨父母偏心,並表現出這個世界沒有人真的懂他、愛他的樣子。

因為,對青少年而言,他們得透過種種證明的行動,來完成各種認同。

青少年處理自我認同時期

心理學家Erikson認為,青少年最大的發展任務。就是處理自我認同。這個時期,他們想知道自己是誰?跟別人可以有什麼不同?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透過別人的重視來相信自己的價值。

親子教育

認同包含的層面極廣:

能力認同、性別認同、社會角色認同、同儕認同、家族關係認同….然而,人往往越想證明什麼,就越得不到證明。

他們最想證明卻最難證明的,就是「我是誰?」「我是不是被父母、同儕重視?」

他們比誰都還渴望獲得這兩項證明,而且要非常明確的那種。

問題來了:多數人的日子過得平淡,你要怎麼非常明確的證明這件事情?(電影裡演的生離死別、天災人禍,我想所有的人都不想在現實裡真的遇到)

青少年潛意識主動製造考驗波瀾

除非,有些考驗;除非,有些波瀾。有些不安的青少年,其潛意識為此可能會主動製造考驗和波瀾,去測試他周圍的人。只有通過測試的人才是真正懂我、真正在乎我的人。(很莫名,但他們潛意識可能就是這樣運作)

不得不說,有些測試的方法對大人來說,可能很想翻白眼。像是粗魯沒禮貌、講話尖酸、故意嗆人、唱反調、要死不活、冷漠….

而測試的首要原則即是:

「不能輕易放棄我,但不要死纏爛打裝熟」。一旦被他們判定為裝熟,你在他們眼中就是虛偽的人,就是不能相信的人。他們最痛恨虛偽的大人了。 (立馬會讓他們想起哪個討厭的大人,你就被他歸類為同類)

你想跟他們建立關係,要避免被判定裝熟,要點就是保持開放和好奇的心態。不要對他們有價值判斷,不要不懂裝懂,不要你分享的比他們分享的還多(除非是他問你)。更不要去戳破他的測試,這只會讓他們對你築更高的防衛之牆。

其他常見的原則還有:

「我不想跟別人一樣,但又害怕被落單」(為了證明我是誰,跟所有人一樣的穿著髮型規矩實在太悶,尤其像小孩一樣聽從父母意見真的遜);以及「我沒明說,但你要知道(讀心術?!)」。

如果你不知道,你就不是真的懂我、在乎我的人。如果他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你能投其所好,那還不算最困難的。

最困難的是,連他自己要什麼他都不知道,但你在探詢他意願的過程中,你得要讓他感覺到你最重視他。

否則,他可能會說你偏袒,說你都沒有問他,沒有在意他的需求….(冤枉啊,不都是因為你說「隨便」「我不知道」,我才幫你決定或才去問其他手足的意見嗎)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大人真難為。

不要緊。雖然他們對你表現出失望憤怒,但請記得剛剛講過的首要原則:不要放棄。

他們其實是想給你機會的,只要你能越來越了解他的習性、喜好,一次回應比一次好,越來能越貼近他的期待,他對你的信任和安全感會增加,無形之中,你也增加了他對他自己的信任和安全感。

這是他邁向「獲得證明」的過程裡,最重要的關鍵。

我們不是要一味滿足他的測試而處處忍讓,而是人的需求沒被看見、還沒產生部分信任之前,我們對他說的道理,希望他學習的人際相處,難進去他的耳朵裡。

一邊通過測試、一邊獲得信任學習的過程

這是一個一邊通過測試、一邊獲得信任、一邊教他學習的過程。例如:你們去挑生日蛋糕,你「幫她」挑中了她喜歡的草莓蛋糕。她的表情和緩了,你可以說:「老實說,我剛剛是碰巧猜中的。

我很希望能買到你喜歡的口味,你能快樂對我來說很重要。但我沒辦法直接讀懂你的心,就像你也無法完全猜中我的煩惱。但我很想透過你的開口分享,來更了解你。」

許多人想要成為某種自己能夠認可的「英雄」,若當不成成功的英雄(意即:跟多數人比起來是突出的),有些人就會假想自己是不被認可的「悲劇英雄」。

悲劇英雄的價值是「不能」被人理解的,否則那異於別人的悲劇性就無法凸顯了。只是,旁人對悲劇的關懷,很快就會消磨完,到頭來能證明的只有「自己很可憐,這世界很無情」(於是陷入憂鬱)。

為什麼說「越想證明什麼,就越得不到證明」?

因為想證明的動機越強,所需的證據就要越明確,你才會相信。往往證據線索擺在你眼前,你也會質疑,覺得不夠「明確」,而忽視它。

「拿在手上的證據就不是證據,只有還沒覓得的證據才是證據」可以想見,這樣的執念會讓人永遠得不到心中所渴望的證明。

心,就這樣遲遲無法安定下來,久了會覺得,看到什麼都是「假的」。

青少年變得更加自我懷疑,覺得自己沒價值,覺得沒有人是真的在乎自己。這也是青少年對生命感到無意義、對生活的一切感到無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什麼樣的證明,才是最有力的證明?那就是相信自己「已經是」自己想要的樣子了。

「相信」是對抗求證無間地獄的最好解方。當下能停止求證,即發現「證據」早已在自己身邊了。

本篇文章由【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林維信心理師

作者簡介|林維信

諮商心理師,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議題,經營粉絲頁「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議題,經營粉絲頁「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