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孩子恨自己,也不要他不成器?

寧願孩子恨自己,也不要他不成器?


通常,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跟自己感情是好的,但有兩種情況卻常見父母寧願孩子恨他:

1.希望孩子成就非凡,為此成為虎爸虎媽

虎爸虎媽相信,孩子以後一定會感謝他們。因為有這層相信,現在嚴厲的要求(例如:強迫他們做很多補習和才藝)縱使讓孩子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壓力山大,看父母的眼神就像看見鬼一樣害怕,父母都能堅持的住。

但要孩子未來懂得感謝自己,其實要有前提:

親子教育

(1) 未來他們真的覺得自己的人生過得不錯。

如果有所成就卻過得很不快樂,孩子只會記得是父母讓他失去人生的快樂。

(2) 開始能認同父母的價值觀。

意思是,如果他認為自己的成功,非得需要過去那種鐵血教育才能造就。彼時他才能認同父母從小加諸在他身上的壓力,其背後的苦心,才能因此放下心結,產生感念;

如果他認為自己的成功,跟鐵血教育根本沒有必然關係,他只會更加否定父母過去的行為(甚至暗自發誓絕不要讓自己的下一代受這種苦),去證明父母過去的冷酷是錯的,自己不該這樣被對待。

2.孩子行為開始走偏,為了管戒孩子,不惜要斷絕往來

像是,孩子晚歸就把家門鎖起來,讓他在外面有家歸不得(才會知道回家的重要);孩子有偏差行為,就威脅要斷絕親子關係,把他掃出家門(讓他知道名譽自愛的重要)。

這樣的父母,還蠻認同自己是「嫉惡如仇」的。寧願幻化成孩子的敵人、仇人,也要把孩子導正過來。因為對孩子釋出善意,是一種放縱。只有當孩子走向他認為的「正軌」,他才會表現親人間的關愛。

通常,這樣盤算的父母,最後會導致悲劇的結果。

因為,你都不惜要孩子把你當敵人了。有哪個人會想聽敵人的話,照敵人的話做?如果會聽話,也只是礙於形勢所逼。等到他儲夠了錢,或在外面找到網友可以養他,他會不顧一切地捨棄這個家。

「哼,我才沒有他一個這麼丟臉的孩子!」

面子看似是撐住了(我捍衛了我的門風和價值),但其實面子裡子全輸了。因為他就是你的孩子,這是怎麼樣也無法改變的事實。如果他在外面做了什麼壞事,大家想到的仍然是「他的父母是你」(尤其他還未成年)。

我曾勸過一名這樣的家長,在孩子行為相對比較好的時候,做一些讓步。但顯然這還沒達到他的標準,他仍認為他的孩子是偏差的,堅持不肯再載他上學(因為他的家離學校很遠)。

孩子覺得心灰意冷,認為無論怎麼做,爸爸都不會承認自己是他的孩子。在這樣的絕望下,不出兩三個月,他變得比以前更加晚歸,甚至不歸(反正我不是他的小孩),終至走偏,令我不勝唏噓。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但別讓「耍狠」變「真狠」

「寧願孩子恨自己,也不要他不成器」其實是個莫大的賭注。

希望孩子成就非凡的虎爸虎媽,如果他的未來並非快樂且會認同你的價值觀,只要一個前提沒有達到,你會贏了面子,但賠上難以喚回的親情;

為了管戒孩子不惜斷絕往來的父母,如果孩子沒有如你所想的即刻回到正軌,他只感受到你的絕情,你會面子裡子雙輸,並且葬送掉親子關係。

我們不是要避免孩子討厭自己。

很多時候,為了守住界線,為了教孩子對的事情,我們要有暫時被孩子討厭的勇氣。

但同時,我們要有修復關係的意願和行動。

修復關係不是去討好,而是在孩子學習到不良行為應該付出的代價之後,我們要能看見孩子的改變和善意,在孩子還沒辦法一步到位改變時,能適時做出相對應的、有原則的讓步,讓他知道我們一直是在乎他的,所以願意給他彈性(但要教他的原則一直都在)。

例如:孩子超過門禁時間才到家,你可以禁止他兩個晚上出門作為懲罰。但在這之前,你要問他是什麼原因造成晚歸?在得知他的朋友嫌他太早離開後,你可以表示你對他晚歸安全的擔心,並和他重新約定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時間。真的太晚(但還是有限度),你可以去接他(避免危險),但相對的,一個星期他要多留一兩天在家中,陪家人做家事。

如此,你既能傳達你對他困難的理解和重視。你去接他回家,讓他能更認同你想保護他的原意。而同時,超時和晚歸是有代價的。這代價不僅僅只是處罰,還帶有拉近家人距離的意涵(陪家人做家事)。

孩子在感受到我們的重視後,會更重視我們給他的期待、以及彼此間的行為改變承諾。

你一時的絕情,倘若遲遲沒有回以你對修復關係的意願和行動,你的「耍狠」,就會變成「真狠」。

就像風箏,你一旦推得太遠、丟得太高,縱然一端被你緊握在手裡,只要外面大風一吹,線斷了,其實什麼也拉不回來了。

本篇文章由【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林維信心理師

作者簡介|林維信

諮商心理師,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議題,經營粉絲頁「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議題,經營粉絲頁「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