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最大本錢來自孩子對你的信任

教養最大本錢來自孩子對你的信任


教養裡最重要的依憑本錢是親子間的信任。

信任越多,資本就越雄厚,你能對孩子產生的正向影響就越大。要教他的事情,不用提點很多次,就能帶來效果。這篇文章要談的是父母不知不覺中常犯的三種錯誤,對親子間的信任殺傷力極大。

久了,就演變成教養資本破產的家庭,父母什麼話都講過,知道的方法也都用上了,孩子卻總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父母越出招,反倒越「幫」孩子學會做壞的經驗值(原來這樣做會被抓,下次我要換個更精的方法):

親子教養常犯三種錯誤

1.不給孩子錢的理由是家裡沒錢,卻被孩子發現你常購物

每個人都有慾望,孩子也不例外。你會想花錢買衣服鞋子,孩子也會想買玩具、3C、零食。孩子在未能體會賺錢的辛苦前,確實不宜拿太多零用錢,讓物慾膨脹的太快。

但你在拒絕孩子時,貪圖方便只說句:「家裡沒錢。」這種說法若要讓他們信服,你就得要讓家裡看起來不像有新東西(因為沒錢買嘛)。

親子教育

不要以為孩子年紀小就傻傻的,他們可是會觀察你上網買東西多少次,家裡的網購紙箱是不是變多了,父母是不是擁有新的衣服和手機。有的父母竟然還跟孩子展示自己購物的戰績!試想你是那個孩子,想必你的心裡會很不好受。

當孩子發現你的消費行為一點都不像家裡沒錢。孩子只會從你的教養中學到:原來父母只是對他們吝嗇。那何必要節儉?。

節儉只有帶來痛苦(孩子正承受著),消費才能帶來快樂(看著父母和有錢的同學)

孩子的物慾沒有因此變小,反而一心要獲得滿足,只好採取非常手段:偷竊。

「再怎麼想要,也不能用偷的啊。難道不能忍嗎?」可是,孩子看你也沒在忍阿….你要怎麼讓他相信「物慾是可以忍耐的」、「忍耐是美德」?

現今的社會,要讓孩子學會克制物慾,確實越來越不易。即便家境真的不好,父母克勤克儉,若不花時間建立孩子的金錢觀,孩子看到同學什麼都有,自己什麼都沒有。

他們可能只想抱怨父母窮,並不會自動去體會父母的辛勞。何況是口中說沒錢,但卻網購很多的家庭?

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好麻煩阿,難道我自己賺的錢,為了教育孩子金錢觀,我通通都不能享受不能花?」

當然不是。

你要教他的是不同年齡有不同合理的消費金額,孩子不可能跟大人平等(也不該平等)。你可以算給他聽為什麼給他這樣金額的零用錢。

不少家長會問:「孩子要什麼必需品我都會買給他們,為什麼還要給他們零用錢?」這感覺當然不一樣。

回想自己孩提時,總會有東西是你很想買,但很怕爸媽不同意的吧?零用錢的意義在於是一種對金錢的自由支配感。你可以給他數目不大的零用錢,讓他不至於買太多你不喜歡的東西(例如:零食)。

但如果什麼零用錢都不給,他就永遠無法體會你說的合理消費和金錢管理是什麼意思。等到年齡漸長,他也會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另拓財源」的(例如:虛報跑腿金額)。

2.父母對孩子承諾不會亂處罰,沒多久就情緒化破功

父母能跟孩子承認自己的管教失當之處,這是很值得讚許的勇氣。因為這是向孩子示範:有錯就改沒什麼好可恥的。也會讓孩子認同父母是明事理、愛孩子勝於自己的面子的。孩子看見你的真誠,對你的信任會增加許多。

但同時,你的責任也會加重,因為這是一個兩面刃。

你沒有太多機會再犯同樣的管教錯誤。否則,孩子就會認為,原來犯錯只要「承認」就好,再犯錯也不要緊,他對親子間的承諾就會輕忽。

意即,孩子答應你不再犯的事情,他也只是說說而已。尤其管教,事關孩子怎麼被處罰,孩子會非常在乎。會影響孩子怎麼看待你身為家長的權威,會影響孩子該不該相信你的「真誠」。

這一切在你誠懇的告白之後,孩子會特別認為你的出爾反爾是狡猾的。當然不是說,做父母的就要死不認錯。

明顯做錯的,該跟孩子承認的、道歉的,還是不要省。只是「我絕對不會再亂罵你、亂打你」這種承諾,出口前要謹慎。你沒把握做到,最好不要講。

相對的,你可以表示自己會努力做到,如果沒做到,請孩子提醒你,你會聽他講而不是惱羞。你在示範的,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我們不只誠心,還要積極面對過錯。

3.聲稱家人間是公開透明無秘密,卻被孩子發現你藏了很多

其實,「公開透明無秘密」本來就不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都有一塊不想要被別人評價的部分。之所以說不可能,是因為父母也不會想要所有的東西、所有的事情都攤在孩子眼前。

你可能說:「我不是這個意思」,但孩子會傾向認為就是這個意思。除非你能明確定義哪些是隱私、是全家人都能各自保有的(例如:日記)。

如果你只想要孩子對你無保留,但你想對孩子有保留,那你大可直接要求孩子(但孩子未來可能會有人際界線的問題),而不用聲稱「家人間」是沒有秘密的。

因為,當你訴諸為全家都該如此時,一旦孩子發現你在藏東西、藏秘密,孩子就會認為你這句話只是在「釣魚」,騙他們自首、託出自己的秘密;或是認為你只是頒布規條,限制他們不可以有東西、有事情不讓父母知道。

沒有祕密,是需要莫大的信任。我信任你不會不接受我,我才敢交出我的一切,這才會達到彼此沒有秘密的境界。

如果有一方在藏,對信任來說就是一種背叛。這樣的家庭,我往往會看到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諜對諜。像是,我做一個假的讓你檢查,然後我真的東西藏在別的地方。

久了,不只藏東西會諜對諜,連孩子的偏差行為也會諜對諜。在校犯錯,在聯絡簿上動手腳,家長就無法知道;偷父母錢,父母會檢查孩子錢包錢有沒有增加,孩子就把錢藏在別處,再回去拿。

身教比言教重要,真的是個書本說到爛但卻很血淋淋的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說到做到,說穿了,是因為我們想傳達的價值觀,我們自己都無法完全相信,那要怎麼讓孩子能內化進心裡呢?

其實,我們不用把自己陷進這樣的困境裡,原因在於:單一教條式的說法(節儉、父母絕對不再犯錯、沒有秘密)、哄騙式的說法(家裡沒錢),看似讓父母省去與孩子溝通的時間,卻讓自己落入容易破功、動輒得咎、失去孩子信任的泥沼裡(自己挖坑給自己跳)。

後續在教養上演變成與孩子諜對諜,反而更花時間,孩子問題卻越來越大(你花很多力氣想掌握他們,他們就會花更多的精力來反叛你的掌控)。

與其這樣,不如一開始多花點心力去設想孩子的需求,去設定符合孩子年齡的行為標準,好的價值觀在這個過程裡就自然地傳遞出去,而且孩子和父母都有犯錯的空間。

因為,犯錯不是罪過,重點還是那份「我們都想成為更好的人」的努力。

本篇文章由【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林維信心理師

作者簡介|林維信

諮商心理師,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議題,經營粉絲頁「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議題,經營粉絲頁「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