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童受虐談正確教養

從兒童受虐談正確教養


依照衛福部的統計,至2018年第3季為止,有將近3000名兒童遭虐,其中約3成是6歲以下的孩子。以受虐類型來說,最大比例是「不當管教」。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每當看到兒童受虐新聞,內心總是百感交集…

兒童受虐的問題涵蓋層面很廣,從社會、家庭到個人都有需要解決的難題,以我本身的專業,想特別提出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不當管教」真的是一個很弔詭的用詞,在東方的教養文化下,許多人還堅信「適度的打孩子」是管教的必須,其實管教根本不應該「動手」!

「打」是最直覺、最便利卻最失敗的作法。

許多研究報告都指出,體罰固然可以短暫的遏止某些行為,但是對於培養正向、良好的行為沒有幫助;而孩子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反而會為了逃避體罰而說謊,甚至做出更不好的行為。

簡言之,「打」是一個弊遠大於利的手段,更不用說它對孩子心靈的傷害和對兒童人權的漠視。

我相信受虐兒的父母不見得不愛孩子,很多是對管教子女的觀念和方式錯誤,再加上種種生活壓力,導致自身嚴重的情緒和心理問題,也就是說,父母的「情緒/心理」和「教養觀念」是很關鍵的兩個因素。

親子教養

要特別強調的是,這兩個因素不只會發生在受虐兒家庭,也會發生在一般家庭,只是帶給孩子的傷害沒有受虐家庭那麼明顯。

在我們社會中,最普遍的就是父母和老師用成績或外表去評價孩子,即使只是貶抑、嘲弄的語言,其實都是一種精神虐待。

延伸閱讀:寶寶發展障礙 和使用3C產品有關?

淺談教養觀念

在「教養觀念」中,我認為特別重要的是對孩子「天生氣質」的認識和尊重。不可否認,某些氣質的孩子的確比較不討喜,讓父母覺得教養上比較辛苦。

例如:「反應強度大」、「堅持度高」的孩子,哭得很大聲又持久,挑動父母的神經;「反應閾高」的孩子,即使父母已經氣得面色鐵青,他還是我行我素;

「趨避性偏向退縮」的孩子,不管父母如何推拉,他就是縮在自己的殼裡。尤其當孩子的天生氣質和父母差異甚大時,就更容易產生衝突。

舉例來說,父母本身是「趨避性偏向接受」的人,對很多事物都抱著勇於嘗試、探索的態度,如果孩子是相反的氣質,顯得內向又退縮,父母若是沒有認識並接納孩子的特質,就很容易用辱罵、貶低甚至責打的方式管教孩子。

父母難免對孩子有所期待,這股期待不能變成一種傷害。

家長絕對有權利也有責任管教孩子,然而管教必須在冷靜的情緒、正確的觀念和得當的方式下進行,三者缺一不可。當父母懂得賞識孩子,正面看待孩子的氣質,願意尊重、接納他和自己的不同,那才是正確教養的出發點。

延伸閱讀:舒緩寶寶便秘 應用家庭簡單秘方

延伸閱讀:單親家庭別寵壞 孩子才能成長

延伸閱讀:兒童手淫?父母如何應對處理

作者:林美慧/兩岸親子未來學與幼兒教育專家、暐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文由暐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授權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圖片來源:來自圖庫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