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贏在起跑點 卻輸在終點?

孩子贏在起跑點 卻輸在終點?


孩子進入校園,「課業和成績」也成為父母又要面對的「功課」。根據兒福聯盟公布的「2017年台灣學童學習狀況調查報告」,發現50.4%的五六七八年級學童有出現學習疲勞的情形;

52.2%的家長會拿孩子的課業表現與他人比較;31.7%的孩子因課業表現不佳曾被家長言語羞辱;20.6%的孩子曾因此被體罰。

另外根據一項統計,台灣是全世界上課時間最長的國家,上課時間為07:30-17:00,平均上課時間為9.5小時,如果放學後還要補習,一般補習班上課到晚間10點左右,可說是「血汗學生」了。

「血汗學生」的代價

然而,付出這樣讓孩子疲憊又造成親子關係緊繃的代價後,換來的是什麼?

我曾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主題是「史丹佛畢業生回答:為何亞洲學生贏在起跑線,歐美贏在終點線?」其中談到一個令人省思的觀點:「贏在起跑點,也許就是輸在終點的原因」

我在兩岸演講「親子未來學」時,會帶著輕鬆的口吻對台下家長說:「你們來聽這場演講,省下台幣50萬(約為台灣國中小補習費的平均值)。」

雖然語氣輕鬆,但並不是玩笑話。

延伸閱讀: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長大後為什麼更辛苦?

親子教育

我常聽到父母說:「孩子功課不好,叫他去補習他也不去。」我認為這樣的父母應該感謝孩子沒讓他花冤枉錢,道理很簡單:不是孩子自己想補習的,效果必然不好。

孩子功課不好有很多原因,父母應該耐心釐清。真正能從補習班得到幫助的孩子其實少之又少;加上補習班為了業績,總是企圖讓學生快速記憶「祕訣」、

強力施予灌輸和操練,即使讓學生在考試測驗上展現優勢、贏在起點,卻難以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自發學習的能力,最後反而「輸在終點」。

簡言之,成為「考試機器」的結果,就是壞了「學習的胃口」。

AI時代來臨,許多學者提出未來人才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其中一項就是學習力,重要的是,這種學習力是自發的、主動的、終身的。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與其勉強孩子為了成績去補習,不如把課後的時間用來參加社團或閱讀課外書籍,幫助孩子延伸觸角,發掘他的天賦和興趣所在。

我希望透過「親子未來學」的理念呼籲家長:

請拉高你們的視野,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找到自己、樂於學習的人。

試想,處在地球村的孩子們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也必然會在地球的某個角落,或競爭或合作,到那時所需要的實力豈止是現在的分數、成績單或是一張文憑就能決定的呢?

延伸閱讀:改善孩童說謊 糾正錯誤行為有方法

作者:林美慧/兩岸親子未來學與幼兒教育專家、暐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文由暐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授權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圖片來源:來自圖庫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