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在外當眾吵鬧 父母擔心吵到別人?

幼童在外當眾吵鬧 父母擔心吵到別人?


據媒體報導,一位母親帶著不到兩歲的女兒參加歐洲旅行團,孩子一路哭鬧引起其他同團成員抗議;近日更有餐廳以維護安全及用餐品質為由,明文拒絕幼童進入。

我們也常聽聞孩子在公共場所、餐廳打鬧玩耍,造成他人不悅。

面對這類問題,通常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是父母不夠盡責或是慣寵孩子,另一派認為是社會與他人沒有同理心、包容心。我覺得實在不宜從單一角度來看待這類問題。

以歐洲旅遊這個事件來說,父母要考慮的是年齡太小的孩子適不適合長途飛行或遠程旅遊?

試想,不到兩歲的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有限,飛機機艙原本就是一個有壓力的環境,還有時差、氣候、噪音等問題;

如果加上孩子天生氣質比較敏感、不容易適應新環境,那就更不適合在這麼小的年紀參加旅遊。

所以父母在做出這個決定時,其實就已經注定會有「苦了小孩,害了別人」這樣令人遺憾的結果。

延伸閱讀:小孩愛睡懶覺?訓練早起有一套

小孩哭鬧

至於帶孩子到公共場合和餐廳,我覺得有許多事前工作是父母必須要做的,比如是否避開孩子日常休息或睡眠的作息時間,以免孩子躁動煩鬧;

孩子事前知不知道等一下要去的地方是哪裡?要做什麼事?父母有沒有讓孩子知道有些基本規定是要遵守的?

為了讓孩子不覺得無聊,有沒有準備書、玩具、繪圖本?如果父母事前善加規劃,我相信孩子發生脫序或躁動行為的機會,應該會大幅降低。

當然,「同理、包容心」的問題也是值得討論的。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於在公共場合的行為,我們看待別人孩子的標準,是否也和看待自己孩子的相同呢?

如果孩子年齡太小、不易安撫,父母也有努力處理,我們應該多給予一些包容、體諒和耐心。

延伸閱讀:親子共讀好處多 按孩子年紀挑選說明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共同省思,我們為孩子創造了一個什麼樣的環境。

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進入美術館、博物館或教堂時,很自然而然的會放慢腳步、降低音量,這就是環境的力量。

反觀我們的社會,大人們平常在公共場所是不是喜歡高聲談笑?甚至在像電梯裡、捷運上這樣的狹小密閉空間,都可以聽見群聚閒聊。大人又為孩子做了什麼示範呢?

社會是我們共同組成的,一個孩子的行為問題固然父母的責任最大,身為社會一分子的我們,也應該共同努力,為所有的孩子打造更友善、更有文化素養的環境。

延伸閱讀:寶寶吃魚助腦部發展?嬰幼兒飲食須知

本文由暐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授權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圖片來源:來自免費圖庫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