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肥胖原因症狀及防治

寶寶肥胖原因症狀及防治


導讀:孩子肥胖也是一種病症,偏胖和偏瘦的寶寶都要調整飲食習慣。寶寶偏瘦常與少食有關,平時零食吃得多,到正常進餐時吃得少,如此周而復始,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

嚴重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如不及時治療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多不利影響,家長一定不能不以為然。

病因

有相當數量的兒童肥胖是因不良飲食習慣造成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現為:

1、喜食甜食、油膩食物。

2、喜喝稀湯、飲料,不願食纖維素多的食物。

3、暴飲暴食,經常吃零食。

4、飯後靜臥,缺乏運動。

5、夜間進食,或食夜餐。

6、過早的飲酒。

以上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兒童肥胖的重要原因,應當認真加以糾正,這樣才能避免兒童肥胖的發生。

偏胖和偏瘦的寶寶都要調整飲食習慣

偏胖和偏瘦的寶寶都要調整飲食習慣

遺傳因素

肥胖兒的父母往往體胖。如果父母都是明顯地超過正常體重,子代中約有2/3出現肥胖。如果雙方中有一人肥胖,子代顯示肥胖者約達40%。

神經精神疾患

腦炎之後偶見發生肥胖病。下丘腦疾患或額葉切除後也可出現肥胖。有情緒創傷(如親人病死,或學習成績低下)或心理異常的小兒有時也可能發生肥胖。

症狀

本病以嬰儿期、學齡前期及青春期為發病高峰。

患兒食慾亢進,進食量大,喜食甘肥,懶於活動。

外表呈肥胖高大,不僅體重超過同齡兒,而且身高,骨齡皆在同齡兒的高限,甚至還超過。

食慾旺盛,不喜活動,​​動則氣喘,多汗。

皮下脂肪分佈均勻,面頰、乳部、肩部及腹部較顯著。

肥胖寶寶骨骼發育較早,其身高略高於同性別、同年齡寶寶。智能正常。

肥胖嚴重者腹部及大腿部皮膚可有紫色條紋。

男寶寶常因會陰部脂肪堆積遮埋外生殖器,而顯得陰莖短小,常被誤認為外生殖器發育不良

症狀性肥胖則除肥胖外還伴有其他疾病的相應症狀和體徵。幼年肥胖可延續至成年肥胖,且與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有密切關係。

飲食療法

治療任何原因引起的脂肪病,皆以飲食管理為主。調節飲食的原則如下。

限制食量時必須照顧小兒的基本營養及生長發育所需,僅使體重逐步降低。

最初,只要求制止體重速增。

以後,可使體重漸降,至超過正常體重範圍10%左右時,即不需要再限制飲食。

設法滿足小兒食慾,避免飢餓感。故應選熱能少而體積大的食物,如芹菜、筍、蘿蔔等。必要時可在兩餐之間供給熱能少的點心如不加糖的果凍、魚乾、話梅等。

蛋白質食物能滿足食慾,又其特殊動力作用較高,且為生長發育所必需,故供應量不宜少於2g/kg/d。

碳水化合物體積較大,對體內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皆有幫助,可作為主要食品。但應減少糖量。

脂肪供給熱能特別多,應予限制。如油煎食物、厚味油汁及各種甜食脂肪食品,均在禁忌之列。

總熱能必須減少。對10~14歲肥胖兒一般可供熱量5020焦耳(1,200卡)左右,具體供應可依個別小兒實際情況而決定辦法。

預防保健

過度肥胖的小兒不但生活異常,並可發生心肺功能不全,到了成年期又易出現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等並發症。

因此肥胖症的預防應從小加以注意,母親孕後期就慶避免增重過多,以防分娩出生體重過大的巨大新生兒,出生後應堅持母乳喂養,4~5月前不餵半固體或固體澱粉類食物。

嬰幼儿期應定時到兒保門診作生長發育監測,使這能早期發現過重肥胖傾向,​​及時加以糾正。

自幼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執行平衡膳食,對超重小兒要限制食物攝入量,使體重接近於標準範圍。兒童少年期,特別是青春期容易發胖,若有家庭成員肥胖史及體重增加過快時,宜及早加強飲食指導。

膳食要遵循少糖、少油,保證蛋白質和多食水果蔬菜的原則,尤其要少吃甜飼料和甜點心。

制定體育鍛煉計劃,增加運動量,使機體熱量消耗增多,從而控制肥胖。但應避免劇烈活動,以免食慾增加而更加肥胖。

資料來源:寶寶樹、太平洋親子網、39健康網

媽媽育兒百科 整理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

延伸閱讀

改善寶寶偏食正確方法與技巧

如何讓寶寶選擇健康甜食?

嬰幼兒強迫早期教育易患自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