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分離焦慮 父母認識與協助(上)

寶寶分離焦慮 父母認識與協助(上)


分離焦慮症是兒童常見情緒障礙,媽媽不在身邊就會哭鬧不止。年輕媽媽常常手足無措,據調查分離焦慮症對兒童身心有很大的影響,不同年齡寶寶父母應給予正確健康的協助。因此及早發現並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對其將來能力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寶寶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症是兒童時期常見情緒障礙,面對父母離開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安情緒,緊緊抱著父母不放、害怕、非常愛哭、情緒不穩定、耍賴、哭躺在底上不起來等等。

寶寶不同年齡分離焦慮

0-3個月新生兒:處於沒有差異的依戀發展階段,只要身體舒服,就不會產生分離焦慮。

3-6個月的新生兒:處於有差別的依戀發展階段,他可以區分熟人和生人,並對不熟悉的面孔有所拒絕,但對那些似曾相識的熟人他都接受,只要熟人圈內,爸媽走了也不會產生明顯的分離焦慮。

6-24個月的幼兒:處於依戀關係單一化階段,並在24個月到達高峰,即寶貝在熟人圈裡開始尋找跟自己關係最近的人,並對他產生強烈的依戀,此年齡段的寶貝對陌生的幼兒園老師非常排斥,他的分離焦慮最厲害。

24-36個月的寶寶:寶貝開始有能力把依戀對象夥伴化,能夠容忍與媽咪暫時的分離,如果告訴他,他能明白媽咪走了還會回來。但焦慮情緒仍比較嚴重。

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是兒童時期常見情緒障礙

36個月以後的寶寶:寶貝對分離現象的正確判斷和適應能力都有所增強,他們上幼兒園的分離之”痛”要輕一些。

影響寶寶分離焦慮症潛在因素

1、過分呵護:使兒童依賴性增強,獨立性差,生活技能缺失,自理能力差,一旦要走出家門離開父母親人,便不知如何應對,這是產生兒童分離焦慮症的主要原因。

2、環境因素:大家庭長大的寶寶,日常接觸的人多,容易產生對別人的信任,依戀的對象廣泛,分離焦慮較輕。

在小家庭長大的孩子,如果親友走動少,和外界接觸少,容易認生,對爸爸媽媽容易產生強烈的依戀。

4、學習因素:父母親自己在面對與孩子分離時表現出焦慮行為,或是本身較常焦慮不安,均可能透過某種方式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學習到焦慮行為模式。

3、遺傳及性格:性格開朗的孩子比較快適應分離焦慮。性格內向、害羞的孩子,焦慮較嚴重,持續時間較長。父母親本身有焦慮症小孩罹患分離焦慮症的機率更高。

嬰幼兒分離焦慮症表現

三歲以下的寶寶最常見,一般出現在1歲之前,14個月至20個月達到頂峰。

1.過度情緒反應:短暫離開不僅僅會哭泣,會合併有吐奶、噁心感、胃痛、肚子痛、甚至發燒等狀況

2.睡時多惡夢:常常在睡覺時作惡夢,醒來後會狂哭、大叫,觀察親人是否在身邊,或擔心自己被抱走的念頭。

3.擔心失去媽媽:三歲以上的孩子會表達出:「我不要去學校,媽媽會不見」、「有壞人會來抓走媽媽」的言語,憂慮依附的對象離他而去。

4.沒有陪伴就不睡:沒有媽媽在身旁,寶寶就會哭鬧、無法入睡。

如果寶寶合併有下列四種指標的情況,而且重複發生了一個月以上,爸媽可得留心,讓寶寶接受進一步的輔導。

嬰幼兒分離焦慮改善方法

1.培養寶寶獨處經驗:讓寶寶學習獨處,準備一些玩具在房間,或客廳中,讓他自己玩。剛開始孩子可能會發呆,但慢慢地會熟悉自己玩。只要他能專注於自己的活動,父母都不要去打攪他。當孩子脫離幼稚期,行為能力逐漸發展成熟時,會慢慢表現獨立的傾向。

2.通過遊戲來減少對父母的思念

寶寶有分離焦慮,哭鬧不止時,接替者可以通過與寶寶一起做遊戲,來減輕寶寶的分離焦慮症狀。進行的遊戲最好取四周圍隨手可得的東西,最簡易的方法有塗鴉遊戲、吹泡泡遊戲、敲敲打打玩聲響、讀圖畫故事書、隨兒歌律動、氣球造型變變變等。

4..轉移目標

當寶寶有分離焦慮出現時,接替者可採取轉移目標的方式,讓孩子轉移對父母的思念,如抱他去找他喜歡的動物,像小狗、小貓、烏龜、小金魚等;

玩各種玩具、積木、扮家家酒等;或者去公園散步、看看路上車子、行人、玩公園裡的設施,總之要讓寶寶轉移目標。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

延伸閱讀

孩子不聽話? 五類媽媽教出叛逆子

過動兒症狀與教養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