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嬰幼兒開始學走路,嘗試踏出第一步時,家長通常是既期待又緊張。其實,孩子學走路是一種成長階段的自然發展,但於學習過程中,很有可能因發育尚未完備,所以會出現重心不穩等現象,該怎麼改善才好呢?
一、嬰幼兒學走路時機?
1、腦部肌肉協調
寶寶的生理構造會一直成長,肢體的活動力也會慢慢發展,像是翻身、坐、爬、站、走路等不同階段的動作,要依靠腦部和肌肉間的協調力與不停反覆訓練,才會漸漸成熟,然後才獨立完成。
2、要視己身狀況
每位嬰幼兒開始學走的時間不盡相同,甚至有可能會出現頗大的差距,一定要視自己的發展情形決定,故並無所謂最恰當的時間點,此為一段漸進歷程,小孩一旦到達學走階段,自然而然會發展。
3、一歲六個月前
根據一般統計年齡,小寶寶大概於一歲六個月以前可以獨立走路,皆屬於正常的範疇類,家長不用太過著急或者擔心。
4、提早學走優劣
一般而言,孩子於11至14個月大左右即會慢慢開始學走,不過畢竟每位小孩的發展狀態不同,若是於11個月大之前就有想學習走路的意願,其實也不用阻止;若是沒有意願也不要勉強寶寶。
延伸閱讀:嬰幼兒墊腳尖走路原因治療辦法
5、強迫反而不好
然而要注意的是,若孩子尚未到達學走的年紀,且自己也缺乏意願,反而是家長會較著急想要寶寶快學走,就開始進行練習,如此一來對於寶寶的肢體發展反倒有可能出現不良的影響。
二、寶寶學走姿勢有問題?
1、容易變內八字
孩子在學走路時,因為下肢還沒生長完全,易有不正確的走路姿態出現,不過大部分均屬正常的狀況,只要嬰幼兒慢慢發育,基本上都會逐漸自行調整,恢復一般正常的走路模樣。
2、在母體內受限
而走路偏內八字的原因,是由於孩子在尚未出生前,於母體內遭受子宮內部空間的限制拘束,慢慢成長的軀體無法全部伸張,故呈現雙手抱胸、頭部彎曲、臀部和膝部彎曲、雙腿朝內緊縮的姿勢。
3、腿骨略往內懸
所以小寶寶在剛出生時,大部分都會有小腿朝往內略彎曲的狀態,且於身體生長的初期,大腿骨也會偏往內旋,造成孩子雙腿和膝關節往外遠離,就好像O型腿,意即醫學上所稱呼的膝內翻。
延伸閱讀:寶寶練習走路螃蟹車幫倒忙
4、寶寶自己調整
嬰幼兒O型腿的情況,在起初學站或者學走時,會更加顯著呈現出來,不過之後就會逐步好轉,自己調整回原狀,所以並不會導致什麼特別的影響。
溫馨提醒:一般有O型腿的寶寶,於兩歲半之前即會復原;如果孩子的O型腿過了三歲依然沒有改善,就要到醫院診治並做長時間的追蹤。
5、腳板重心偏內
某些嬰幼兒在學習走路時,可能會出現腳板重心偏內且往外翹起的狀況,此是因寶寶的筋尚柔軟,也還無法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力量,因此會施力於腳板內側,導致外側略微翹起,家長不用太擔心。
6、一外八一正常
此外,某些孩子會是一腳呈現偏外八,但是另一腳正常的情況,造成起初學走路時,重心會非常不穩定,樣子看來頗奇怪。但這也是小孩開始學走時會出現的現象,逐漸會調整回來。
溫馨提醒:不過如果有外八字而且還伴隨拖行或者跛行,就必須要注意有無他種先天性的疾病問題。
延伸閱讀:寶寶走路姿勢不良調整及矯正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Baby Centre網站http://goo.gl/e9k0VN
媽媽育兒百科發表。未經同意,嚴禁轉載。
圖片來源:http://goo.gl/aK2z3d